全球稻米总产量中约有6%进入国际市场交易,澳大利亚的稻米出口量占了其中的一半,远销世界40多个国家。澳的稻米生产产量稳定、质量上乘,稻农的收入也比较高。这得益于澳的稻米生产和经营体制。澳稻米生产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进行,但负责经营的是农民的集体组织——稻米生产者合作社。记者从堪培拉驱车700多公里,来到素有“澳大利亚粮仓”之称的新南威尔士州雷维利纳进行采访。
雷维利纳谷地地处南半球的温带,全年无霜。澳第二大河穆鲁比吉河流经此处,带来了充沛的水量;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,使这里成为澳的稻米产地。过去,稻农收获后,由个体的碾米商收购,价格压得很低,农民们即使获得了丰收,收入仍很低。从1950年开始,稻民们自发地组织起来,成立了稻米生产者合作社,个体生产,合作经营,稻农的收入第一年就增加了4倍。如今合作社已发展成为全澳名列第24位的民营大企业。
澳稻米生产合作社是稻农的集体性经营实体,稻农在自愿的基础上出资认购股金合成合作社的启动资金,稻农既是个体生产者,又是合作社的股民,由股民选举产生董事会。合作社董事会由13人组成,其中11位是稻农代表,一位是科研专家,一位是市场销售专家,每届任期4年。合作社从生产、经营到销售自成一体,负责向稻农提供优质种子、科学轮作技术、稻谷储存、精米加工和市场销售等全套服务。稻农生产了稻谷后,只需把稻谷运到粮仓,即可拿到现款。合作社年底结算后实行利润分红,稻农根据所持的股份,分取红利。储粮是粮食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环节,合作社根据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原则,在产粮区建有3000吨至40000吨大小不等的粮仓,稻农收获后,就近把稻谷送到粮仓,粮仓进行严格的质量检验和分级,根据品种和质量分别入库,此时稻农即可得每吨100澳元的基本价款,其余款项需等粮食成交后扣除各项费用再结算。稻农在粮仓储粮,每年每吨仅交10澳元储粮费。粮仓是用水泥或钢板建成,采用电脑控制温度和湿度,抗虫害性能好,保证了粮食的质量并减少了损耗。粮储在粮仓,所有权仍归稻农,储粮的形式有活期和死期之分,死期部分由合作社负责加工和销售,活期部分由稻农根据市场的变化自行决定出售,因此稻农们称粮仓是他们的“粮食银行”。
稻农史密斯告诉记者,有了合作社,农民们没有了后顾之忧,可以集中精力搞生产。由于合作社提供了优良种子,推广了7年轮作技术,稻谷的产量逐年上升,现已达每公顷9.5吨。合作社拥有6个现代化设备的碾米厂,设有一个了解国际国内市场行情的销售机构,稻米不但畅销,成交价也高。尽管澳有11个稻米品种,但在国际国内市场都是一个“太阳”牌商标,形成了名牌产品。市场部经理怀得哈特说,面对瞬息万变的国际市场,合作社拥有优秀的市场调研人员、精明的谈判专家,能把稻米以最好的价格销售出去。由于澳稻米的品质好,深受国际国内市场欢迎,合作社每到开春便按市场的订单来安排稻农的生产。
澳稻米生产者合作社董事会董事埃特蒙尔告诉记者,民营的稻米生产者合作社是一种于国于农都有利的组织形式。合作社现雇用1700多人,年收入6亿澳元(约合3.6亿美元),既解决了不少人的就业,又提供了高品质的粮食,也为国家上缴了利税。用稻农的话来说,自从成立了合作社,他们可以“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”了。